一、躺平潮背后的三重觉醒
1. 经济理性觉醒
曾经,有一位互联网大厂P7员工,在仔细计算时薪后,竟然拒绝升职。其依据是,如果选择继续在原岗位,时薪能达到287元,但一旦升职到管理岗,综合各种事务的投入与产出比后,时薪将降至203元。这一情况使得“时薪287元vs管理岗时薪203元”的EXCEL表格在脉脉上疯传。新一代职场人开始用ROI思维(投资回报率思维)评估工作投入。在他们看来,并非职位越高就一定越好,而是要综合考虑投入的时间、精力等成本与获得的收入、资源等因素,这体现出一种更为理性的经济考量。
2. 价值认知觉醒
领英的调研发现,Z世代求职者将“工作意义感”权重提升至薪资的1.3倍。现在,职场中出现了有趣的现象,当“职场PUA话术”被00后听到时,可能会遭遇硬核反问:“所以呢?公司倒闭需要我负责吗?”这表明00后不再盲目地接受职场上各种没有价值回报的工作内容。他们认为工作的价值感如同薪资一样重要,甚至更重要,传统的单纯以薪资衡量工作价值的逻辑正在发生改变,价值交换逻辑正在重构。
3. 代际防御觉醒
心理学教授李松蔚指出:“躺平本质是心理防沉迷系统启动。”90后父母经历了996后遗症,深知过度劳累、不合理竞争对于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。所以,他们更倾向教导子女建立“职场安全边际”,避免过度消耗自己。这是一种基于对职场现实深刻认知而产生的代际防御意识,也是躺平现象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。
二、盲目躺平的三个隐形陷阱
1. 能力折旧加速
有一位教培行业的从业者这样自述,他在那三年“半躺”的时间里,几乎没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。如今想要转型时,却发现处处受阻。德勤研究显示,数字时代技能半衰期已缩短至2.5年,静止就意味着被淘汰。随着各种新的技术、理念不断涌现,如果长时间不学习、不进步,之前掌握的技能很快就不再具有竞争力。这就像一把钝了的刀,在职场上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。
2. 机会窗口错位
在职场的28 – 35岁这个黄金期存在着“资源滚雪球效应”。以某金融分析师测算的数据为例,如果一直被动等待机会,不积极拓展人脉、提升能力,可能造成百万级的收入缺口。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能力积累、资源整合最关键的时期,错过这个时期再去追赶会非常困难。
3. 心理能量内耗
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中发现,伪躺平者皮质醇水平反超奋斗组27%。“伪躺平者”既想躺平享受悠闲,又对职场中的竞争、压力心有不甘,这种纠结的状态让他们内心充满焦虑。他们在应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看似轻松的躺平,在需要休息调整的时候却又被焦虑笼罩,形成一种“躺不平卷不动”的新型焦虑源。
三、破局者的动态平衡法则
▶ 能量管理矩阵
一幅原创四象限图,横轴为时间投入,纵轴为价值产出,这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战略躺平区、精准发力区等不同的区域,根据这个能量管理矩阵,职场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项目,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,找到能量投入和价值产出的最佳平衡点。
▶ 三步建立职场反脆弱系统
1. 能力组合对冲
例如有一位地产策划人员,他在看到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后,积极转型为“主业 + 知识付费”的双线模式。他利用自己在地产策划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,在知识付费平台开设相关课程,这种能力的多元化组合使得他的抗周期收入提升了40%。职场人不能只依赖于单一的能力,而是要构建多元化的能力组合,这样在面对职场波动时才能更加从容。
2. 情绪断舍离技术
提供两件有效的小工具,比如“5分钟决策过滤器”和“情绪记账本”。当面临选择时,用“5分钟决策过滤器”来分析利弊,避免情绪化的决策;日常通过“情绪记账本”记录自己的情绪起伏,定期分析情绪产生的根源,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,减少内耗。
3. 资源杠杆体系
要树立这样三个观念:把领导当用户,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工作成果;把同事当盟友,互相合作、资源共享,共同打造良好的职场生态;把行业当生态,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,融入其中,从中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。
职场从来不是躺与卷的二元对决。躺平可能一时轻松,但盲目躺平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。而过度的内卷,也会让职场人失去生活的乐趣。清醒的生存者早已掌握“变速跑”智慧,如同在职场这条漫长跑道上,根据自己的体力、路况调整速度。正如管理学家陈春花所言:“比选择姿态更重要的,是保持随时调整姿态的能力。”
以下是对该能量管理矩阵的详细解析及使用指南:
职场能量管理矩阵深度解读
(建议搭配四象限图示,坐标轴说明:横轴=时间投入量级,纵轴=价值产出系数)
第一象限:精准发力区(高价值-高投入)
▍定义特征
战略级项目(如新市场开拓、核心技术研发) 高能见度任务(直接影响晋升评估的关键成果) 个人能力放大器(如行业峰会演讲、跨部门攻坚)
▍典型案例
某快消品牌经理通过集中3个月资源,打造出年度爆品(占总业绩42%)
▍操作策略
① 采用「冲刺-休整」节奏(集中2周攻坚+1周复盘)
② 构建支持系统(争取领导授权/组建临时小组)
③ 设置熔断机制(单日专注时长≤6小时)
第二象限:战略躺平区(高价值-低投入)
▍定义特征
杠杆型工作(标准化流程/可复制经验) 资源整合事务(供应商比价/跨部门协作) 品牌增值行为(行业白皮书撰写/内部培训)
▍典型案例
互联网公司产品总监将需求评审会效率提升300%的方法论:
预制评估模板 设置15分钟发言倒计时 建立决策追踪看板
▍操作策略
① 打造自动化工具包(SOP文档/邮件模板库)
② 实施「20%时间法则」(每日保留1.5小时处理)
③ 进行知识封装(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播内容)
第三象限:惯性消耗区(低价值-高投入)
▍风险警示
德勤调研显示:56%职场人40%时间陷于此类事务 典型陷阱:过度美化PPT、无效数据清洗、重复性会议
▍突围方案
① 成本可视化:用Toggl记录任务时间成本
② 谈判筹码建设:向领导呈现「时间-收益比分析表」
③ 替代方案提案:用自动化工具替代人工操作(附5款推荐工具)
第四象限:战略收缩区(低价值-低投入)
▍管理要点
行政流程性工作(如常规报表、设备报修) 情绪消耗型社交(八卦闲聊、抱怨型对话)
▍执行策略
① 批量处理法(固定周五下午集中处理)
② 设置物理隔离(戴降噪耳机/使用勿扰模式)
③ 情绪记账本标记(记录触发消耗的具体场景)
矩阵应用三步法
- 周日晚间预规划
- 每日动态校准
建立「能量-价值」评估清单(样例):
- 月度效能审计
统计各象限时间占比,重点关注:
精准发力区是否产生3倍ROI(参考8020法则) 惯性消耗区是否控制在15%以内
数据洞察
华为内部调研显示,使用矩阵管理法的员工:
无效工作时间减少63% 高价值产出提升2.1倍 职业倦怠指数下降41%
这套工具的精髓在于动态平衡——当某个项目从精准发力区转为惯性消耗区时(如重复性执行创新项目),意味着需要启动模式切换。建议每月用这个框架做一次职场能量扫描,你会惊讶地发现:真正的效率革命,从学会战略性「不努力」开始。
【作者徐默远,混迹职场多年的理工男,践行知行合一,每天必做三件事,读书、写作和健身,2025年用一整年时间在公众号写成长笔记,关注我,一起提升认知。个人公众号「 徐默远的成长笔记」,ID:Xu_MoYuan】
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跋涉,进步是坚韧不拔的攀登,觉醒是灵魂深处的破晓。
关注我,陪你在成长、进步与觉醒的旅程中,且歌且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