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 道德经》第一章 众妙之门
【原文】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【译文】
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;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无,是天地的开端,有,是万物的根源。所以,常从“无”中观察天地的奥妙;常从“有”中寻找万物的踪迹。有和无,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。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,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。
【解析】
这是《道德经》第一章。本章开首即言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初步揭示了“道”的真正内涵。
“道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,老子首次将其作为哲学范畴提出,并详加阐释。
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,道是核心概念,贯穿始终。
对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:有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、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最高原理;亦有认为道是宇宙混沌初分时的统一体。一般认为,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规律。
当我们试图想象道的样子时,往往带有局限性和主观性。真正的道是客观存在的,但无形无相,即“大道无形”。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的道不是真正的道,仅是名称。像“名”这样抽象的概念也无法完全通过语言和文字描述。描述道时,用语言文字只能与道背道而驰。因此,我们只能通过抽象的概念“无”和“有”来一窥其真貌。“无”是指天地未生成时的混沌状态,“有”代表孕育万物的状态,万物皆从中产生。
陈鼓应在《老子译注及评介》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归纳道的基本特点如下:
1. 道是自然法则,排斥一切神灵和“天志”。 2. 道是永存而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。 3. 道是万物的本质,通过其属性(德)显现。 4. 道是物质基础“气”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。 5. 道是不可破灭的必然性,万物从属于道的法则。 6. 道是万物运动与变化的法则,蕴含着矛盾转化的过程。 7. 万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,通过统一的道联系。 8. 道是不可感知却可逻辑认知的。
“道”的内涵博大精深,不仅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,还可以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进行解读。
相传佛陀在一次传法布道时,正值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。大梵天王献上一朵金婆罗花,请佛陀为众人讲解佛法。佛陀接受鲜花后并未立即发言,而是静默地拈起这朵花,凝视片刻。
众人都不解其意,只有摩诃迦叶尊者透过佛陀的眼神,领悟到其中深意,微微一笑。佛陀将这朵花交给了迦叶,并对他说:“我有普照宇宙、包容万有的精深佛法,能够熄灭生死、超脱轮回的心法,其中妙处难以言表。我不立文字,以心传心,于教外别传一宗,现在传给你。”于是,迦叶得到了释迦牟尼平时穿的金缕袈裟和钵盂,成为中国禅宗眼中的“西天第一代祖师”。
释迦牟尼仅通过拈花一笑,无需言说,就能传布宇宙大道。这种传法方式依靠的是一种无言的、至为安详、静谧、调和的美好心态。这种大道难以用语言表述,唯有依靠纯净无欲、坦然自得的心态去领悟。在灵山会上,迦叶与佛陀心心相印,仅拈花一笑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所以现在请大家理解一下,《道德经》第一章主要强调的是“有”和“无”两个方面。
从天地的起源说起,我们称之为“无”;万物的产生则称为“有”。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“有”和“无”两个方面。
从“有”的方面观察,可以看到事物的边界;从“无”的方面观察,可以体会其深远的内涵,因为这些都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。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理解,就叫“玄”。这种理解已经非常高明了,专注于“无”的作用,因为这是常常被忽视的部分。
看到“无”的深远作用,便称之为“玄而又玄”,这是我们理解和掌握这本书的关键途径和入口。

白天是网络世界的”急诊医生”
夜晚是认知升级的终身学徒
正在挑战365天认知马拉松:
✍️ 晨间写作(6:30-7:30)
📖 午间拆书(13:30-14:30)
🏃 夜间健行(20:00-21:00)
与你分享工程师的跨界成长地图
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「 徐默远的成长笔记」,ID:Xu_MoYuan
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跋涉,进步是坚韧不拔的攀登,觉醒是灵魂深处的破晓。
关注我,陪你在成长、进步与觉醒的旅程中,且歌且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