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六,我站在时间的裂缝里,返工焦虑的本质,是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剧烈对撞

 戳蓝字“徐默远的成长笔记”关注哦!



1. 当鞭炮声碎成倒计时

凌晨五点,我被最后一阵鞭炮声惊醒。
窗外雪地上散落着猩红的碎屑,像一地漏尽沙的计时器。


手机显示初六立春,距离返工还剩48小时——这个数字突然有了重量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  


我数了数身上的“年味残留”:  

  • 胃里积着五顿团圆饭的厚度  
  • 右耳残留着三姑六姨的声波攻击  
  • 生物钟碎成时区拼图
    这不是疲惫,是被两种时空同时撕扯的钝痛

2. 我们都在经历集体性“时间晕眩”

返工焦虑的本质,是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剧烈对撞。  

在农耕文明时期,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团圆时刻。漫长的农忙过后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天伦之乐,整个社会节奏进入一种相对舒缓的状态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,数字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,现代社会的快节奏、高效率成为了常态。

每年春节假期结束后,返工成为了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春节假期中,人们在农耕文明传统习俗的影响下,生活节奏变得悠闲自在,社交活动频繁,饮食起居相对散漫。但假期一结束,现代数字时代的工作模式便立刻开启,人们需要迅速切换回高度紧张、规律且高效的状态。

这种对撞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。从心理层面看,春节假期里,人们处于被需要和被关怀的氛围中,与亲朋好友相聚,心理上处于一种相对放松、被关注的状态。而返工后,工作场合的节奏和压力瞬间袭来,“从被关注到被考核”的巨大转变让人难以适应,焦虑感油然而生。

从生理层面看,假期的“折叠时空”生活方式扰乱了原本规律的生物钟。熬夜、晚起、暴饮暴食成为常态,而返工时突然要回归到规律的作息和久坐的工作模式,身体自然会感到疲惫和不适。

返工焦虑,是现代人在农耕文明的传统生活节奏与数字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之间,艰难寻求平衡的真实写照,也是时代发展下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。


在老家屋檐下:  

  • 时间以节气为刻度(“过了破五才算年”)  
  • 价值以血缘丈量(“混得好不如嫁得近”)  
  • 成就用烟火气衡量(“会包三鲜馅比会做PPT强”)

而在写字楼里:  

  • 时间被切割成OKR周期  
  • 价值取决于ROI转化率  
  • 成就是用KPI铸成的数据碑

这场迁徙不是从乡村到城市,是从慢时空跃迁到快维度的宇宙晕船。  


3. 调整时差的三个哲学支点

① 与食物和解:从“吞食年味”到“咀嚼时间”


母亲执意塞进行李箱的腊肠,在安检X光机里显出奇异的阴影。那阴影如同一团迷雾,笼罩在行李之中,也笼罩在我的心头。

当安检人员告知我行李中有不明阴影需要进一步检查时,我的目光下意识地落在那一排腊肠上。它们静静地躺在箱子里,仿佛在诉说着什么。我回想起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切割着猪肉,然后一圈圈地缠绕在竹签上,再抹上一层厚厚的蜜糖和盐巴。那时的我,总觉得这些腌制的食物太过油腻,对身体无益,总是忍不住要唠叨几句。

然而,此刻面对安检机里那团阴影,我突然理解了母亲的心意。这不仅仅是一串串腊肠,更是母亲深深的爱意和牵挂。她知道我即将离家,远行千里,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我的不舍,都凝聚在了这小小的腊肠之中。

我好像看到了母亲在烛光下为我制作腊肠的情景,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温柔和坚定。她一边制作,一边嘴里念叨着:“这些腊肠啊,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。在外面吃的都不正宗,还是家里做的好。”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爱意,也读懂了她对我深深的期望。

我轻轻地抚摸着那一排排腊肠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我知道,这是母亲的爱,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断的根。我向安检人员解释了这些腊肠的来历,他们也表示理解,并允许我保留这份特殊的“行李”。

如今,我已经远离家乡,但每当我看到或吃到腊肠时,总会想起那个安检机里的奇异阴影,想起母亲深深的爱意和期望。那份爱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。


带着它们返程,不是携带负担,是移植一片可随身携带的故乡土壤。
今晚煮粥时切三片腊肠,让两种时空在胃里缓慢融合。  

② 重建时间锚点:在机械钟里种一株节气草

把手机日历与农历并行:  

  •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/正月初五迎财神  
  • 3月5日惊蛰/季度汇报日  
  • 清明扫墓/OKR中期复盘

在会议间隙看窗外玉兰抽芽,就像在代码里插入一句古诗注释。  

③ 创造过渡仪式:给灵魂留一道门缝

我做了件“矫情”的事——
抓一把老屋檐下的雪,装进密封罐放在工位。当甲方的需求如冰雹砸来时,就打开闻闻雪化成水的气息。  

这不是乡愁,是给赛博格化的自己,留一处可退回的湿地。  

4. 返工不是背叛,是文明的二重奏

人类学家项飙说:“现代社会正在消灭‘附近’。”
而春节让我们短暂地重建了“附近”:  

  • 邻居家的饺子香是地理标记  
  • 祠堂的香火是时间坐标  
  • 小侄子的压岁钱是血缘算法

但真正的成熟,是学会在键盘上敲击时,让指尖残留祠堂门环的锈味;
是在写周报时,突然想起田埂上惊飞的灰雀;
是把家族群的唠叨,编译成抵御异化的源代码。  

5. 在时间的裂缝里播种

初五深夜,我翻开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。
“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,鱼陟负冰”——古人用十五天为一个候,细嗅时光的渐变。  

此刻办公楼下的玉兰正在抽芽,它们不懂什么是“假期综合症”。
只管把根扎进混凝土裂缝,用花苞丈量向阳的尺度。  

或许我们都该成为这样的存在:
带着乡土的温度扎根城市,让年味与咖啡因在血管里和解,把返工的路,走成文明的脐带。  

清晨,当我刷卡走进写字楼时,背包侧袋的雪水已悄然融化。
电梯镜面映出我的影子——
西装领口别着母亲缝的艾草香囊,电脑包挂着庙会上淘的桃木剑。  

我们终将在齿轮与稻穗之间,找到自己的时区。  

你的行囊里装着哪些“时空信物”?



【徐默远,混迹职场多年的理工男,践行知行合一,每天必做三件事,读书、写作和健身,2025年用一整年时间在公众号写成长笔记,关注我,一起提升认知。个人公众号「 徐默远的成长笔记」,ID:Xu_MoYuan】


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跋涉,进步是坚韧不拔的攀登,觉醒是灵魂深处的破晓。

关注我,陪你在成长、进步与觉醒的旅程中,且歌且行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