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道德,多少人假汝之名,行那戾气、苟且、罪恶之事~
第一个问题:人该不该有道德要求?
当然应该有,是个人都应该有道德要求。
道德都没有了,妄称为人。
妄称为人的人,我们可以在心里把他鄙视一万遍、诅咒一万遍、甚至骂他祖宗一万遍,都行。
但我认为,你不能真的去揍他,甚至社死他都是不对的。
为什么?
因为道德不经司法审判。
当今世界,只要不经公检法司的审判流程,就没有公正性和程序性可言。
失去证据和程序性的支撑,事情就真假难辨。
连真假都尚未确定,这道德的帽子能这么随意的扣上吗?
比如,仅仅是通过微博的一篇文章,揭露了一名公务员搞婚外情。
于是,该名公务员瞬间社死了。
那么,这名公务员到底有没有搞婚外情呢?
从微博来看,大抵是有的。原配都找上门来了,而男方貌似也承认与其他女性发生了关系。
于是,迫不及待的对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声讨,欲置之死地而后快。
——可算逮着一个可以对公务员泄愤的机会了。
等到一通舆论式的脾气发完,单位迫于压力让公务员停职待查,这才发现,原来此公务员早前已经离婚。
那个“原配”实际上只是前妻。
这下便又众说纷纭。比如,他离婚距离新感情的时间有多远?离婚是不是因新感情而起?
又或者,为何他已离婚,前妻还要吵上门,是不是辜负了前妻,或者做过卑鄙无耻之事?
看到没有,道德充满了猜测,其最大的功效在于硬扣帽子,何来真实公正可言。
呵呵,我告诉你,这个世界上的事情、尤其是网络上的事情,大概率都有点蹊跷。事实本来就稀缺品。
即使是经过司法审判的事情,都未必板上钉钉,更别提未经任何取证程序的道德事件了。
所以,瓜一个接一个,道德的污点在波浪中起起伏伏,故事的真假在剧情中飘忽不定。
一会儿十恶不赦,一会儿又情有可原。
你眼中的没有底线,在别人眼里可能又不值一提。
统一司法量裁标准尚且有难度,更妄论人人心中的一杆“道德”秤了。
那么,有人也许会说,你举得例子本身是未经确认的,假如已通过调查确定,此公务员确信并未离婚,乃是在婚内与第三者出轨。那是否可以挥起一米五的大砍刀了呢!?
我只能说且慢。
道德,之所以只能停留在道德层面、而不能上升到司法,必然说明这所谓的道德,情况复杂多变,即使事实确凿,仍难以断言责任。
比如,公务员虽未离婚,但却是原配夫人出轨在先。
那是不是公务员又有些可怜了呢?
也许又有人补充说,那也应该先离婚再找下一个。
说得很对,说不定公务员已如你所愿提出了离婚,但原配是野蛮泼妇一个,反而要求公务员净身出户,遭拒后上门浇汽油、泼油漆,扬言再敢提离婚就要你父母陪葬。
软弱的、心灰意冷的公务员只能默默忍气吞声,在悲愤交加之际邂逅了自己的婚外情。
总之,只要停留在道德层面,瓜往往是一个接一个,各种反转反转再反转。
失去了司法的准绳,道德的审判必然充满了主观和不确定性。
拿这样的东西来衡量一个人所谓的底线,听上去言之灼灼,实际上镜花水月、空中楼台、全凭主观。
一说到主观,霎那间就有点明白了,那不过是权力的代名词。
所以,权力往往不喜欢律法,而独钟情于道德。
律法是板上钉钉的事,有程序有证据,权力插手多有不便。
而道德,则可以乱扣帽子。人生在世,岂有完人?
搞你的时候,随便给你织罗个道德的罪名,便能引发大众的狂欢,群起而攻之,岂不快哉?
大众啊,做了权力的屠刀还不自知,以为自己捍卫了道德?
徒留笑柄尔。
第二个问题:道德是不是要按公务员进行区分?
既然公务员要有道德底线,那么事业编制人员要不要?事业编制的教师要不要?事业编制的医生要不要?
或者说,其他财政供养人员要不要?
难道就突出公务员,其他财政编制的都不要?
要知道,公务员才六百万,事业编可有三千万呐~
更进一步,非财政供养的企业员工要不要道德底线?
与公办教师类比,民营培训机构的老师要不要有道德底线?
与公立医院医生类比,民营医院医生要不要有道德底线?
与检察官法官相比,律师要不要有道德底线?
如果说,企业是凭自己挣钱、就可以不要道德底线。那资本家从此也就开脱了,反正凭本事让你007,反正凭本事包养小三小四,反正凭本事抛妻弃子、尔虞我诈,是不是就不需要有道德了?
当然不行。
道德只能从人心出发,以人为评判的本源,任何从职业角度进行区分的道德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。
公务员因为吃皇粮不可以婚外情,资本家因为自己挣钱就可以?
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观是这样的话,那说明他的道德观相当低下,不配和我论道啊。
道德的大棒,要么一棍子都打死,要么一个都不打。
将资本家的出轨拍成霸道总裁玛丽苏,而将公务员的出轨拍成猥琐贪官婚外情?
这是在衡量道德吗?这是在给编剧开选题会好不好。
所以,在法律层面,给公务员加戏无可厚非:有些事,普通人做得,公务员就是做不得。做了就犯法。
但在道德层面,请不要随便加戏,不道德就是不道德。不存在一件事普通人做了很道德、唯独公务员做了就不道德。
强行加戏,不过是对公务员群体的恶意罢了。
最后一个问题:退一步,就算公务员有独特的道德标准,试问该如何衡量?
衡量道德是否具有实操性?如何辨别伪君子和真小人?
几乎不可能。在道德的范畴下,事情永远是人云亦云、责任不清、相互纠缠。
缺少公检法司法程序,也没人能帮你理得清楚。
最终,还是只能沦为权力的口舌。
如果拿出最严的尺度,筛选绝对的道德楷模,那筛出来的、绝对的道德圣人,必然满口之乎者也,动不动就跟你抬杠,这样的道德楷模,我宁愿和真小人在一起。
总之,道德衡量根本没有实操性。就如鲁迅先生所说:
——“我翻开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年代,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“仁义道德”几个字。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“吃人”!”
对吧,连吃人都可以吹成仁义道德。那个满口道德的人,说不定恰恰是最卑劣的那一个,这样的例子还少吗?
道德,一旦被活用起来,往往不是发挥正向作用,恰恰是被用来绑架他人。
比如公务员这个群体吧。
拿的旱涝保收的工资,掌握着相当的公权力。
不管实际收入怎么样,也不管外界说什么,颇有一种我自岿然不动、高高在上的态势。
网上被骂几句吧,似乎毫无触动,人家该干嘛干嘛,甚至轻描淡写的怼回于你。
于是,有的人对这个群体有着莫名的反感。
骂不疼、又打不着,怎么办?
唯有道德的大棒,颇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公务员搞婚外情了——看看,看看,这就是人民公仆,什么作风。
公务员找关系了——这帮人就只会搞关系、搞裙带,多么不耻。
公务员讨论升职——哼哼,这帮人满脑子就知道往上爬,心里还有半点为人民服务么。
公务员讨论挣钱——凭什么,公务员怎么能谈钱呢?做了公务员还想着钱的事,太可恶了。
终于,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。
终于,说出了解气的话。
终于,他们(公务员)沉默了、无力反驳了。
道德真是个好东西,让人感觉舒畅,让人长吁一口恶气。
是真的要捍卫道德吗?恐怕是泄私愤、填私欲吧。
——道德,多少人假汝之名,行那戾气、苟且、罪恶之事~
所以,对公务员应该要有道德底线要求吗?
当然应该要有,可这茬儿心里想想也就罢了,差不多也就得了,都别再夹带私货了好吗?
本站原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