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最有“创意”的那个会是领导?

假日期间,体制内小发现短文一篇:

经常会听到有的领导说,“你们那么多人动脑子还动不过我一个人~”

“上次那个方法,到最后还是我提的,你们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的”。

最有创意的那个人,居然是领导!?

可能与常识有点违背——但点子最多、最有创意、办法最多的那个人,确实是你的领导。

通常,在工作中我们总是认为,下属劳心劳力比较多,动脑筋、想办法、写方案,然后交领导拍板决策。

领导的职责是决策,难道想办法最多的不应该是下属吗?

实则不然,下属干得活儿那叫“成果转化”,只是把idea写成官样文字而已。

体制内,真正的idea(成果)实际上是由领导想出来的(当然,想的比较粗)。

比如,领导说,“你认真想想,看看这个事怎么做,我觉得责任还是要敲实在企业身上。”

领悟了精神的你,于是在方案中写到:拟建立企业自主申报制度,由企业依据实际经营状况进行申报,并对申报项目承担主体责任。

看到没有,似乎是你在动脑筋,实际这个方案的本源,就是领导的后半句话。

这个现象其实也很好理解。

在严格的层级负责制语境下(领导被架空的除外),下属看似干了不少活儿,实际在工作上的话语权无限趋近于零。

这一趋势愈演愈烈,哪怕是报表上的一条列宽,也没有自主权。

有时,之所以好像能够决定它的列宽,是因为领导对这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没功夫搭理而已。

假如他真的很在意的话,这条列宽就由不得你了。

我曾经为我的党委书记做一个ppt,他亲自监工,ppt里每一张图片的位置,都根据他的意思,精确到了像素位。

那时的我,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在工作,而是一台“鼠标微操机”。

我将他的语言转化成了鼠标的精确操作:“上一点再上一点,好,下一点再下一点”

那个ppt做到凌晨三点,一天后领导心满意足的拿去汇报了。



由此我以为,假如完全没有领导的(idea)授意,下属完全自订一个方案并通过实施的概率是极低的。

当然,我并不是说下属就没点子了,而是说下属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:

提出点子,接收审判,点子被pass,再提点子,再被pass。

最后,下属必然变得畏首畏尾。

我曾举过一个例子,政府的工作,其实怎么做都可以,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
下一步重点工作——可以是加强队伍建设,提升服务能级;也可以是优化机制流程,提高服务效率。

当下属提出,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时,领导说:别瞎扯、你怎么不动脑子,下一步关键应该是优化机制流程。

于是,下属傻了。。。本来大家就是玩虚的,要不是你级别比我高,下一步就是加强队伍建设怎么的了?

当然,领导永远是对的。

于是,下属对这种任务就会相当麻木。

领导又问,想想第三季度重点工作应该是什么?

学乖了的下属其实根本不想回答~领导你想干嘛你就直说呗,你别问,问我也百搭。

好不容易想了“三大点,五个强化”,结果领导一句话:你没把握住关键。

结果方案全白费了。

接着,领导还缓缓的说出,我觉得应该从“四个方面进行加强”。

这时,下属终于产生了一种:“你特么就是在玩儿我的感觉”。

久而久之,终于再也没有了激情、也没有了创意。

我见过不少“老油子”,领导叫他写方案,他死活也要怼回去,一字一句的问细节,拼了命也要领导表态。

领导说出了重点甚至细节,他才去写做。这也是长久以来的经验教训吧。



我说这样一件事,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现象:

有时,觉得领导的位子似乎不好当。领导也总说自己压力大、操心多。

但当有一个、你觉得并无特别才能的人,当了领导之后,你发现他居然当的也很不错。

得心应手,春风如意。大多数人并没有出现“焦头烂额”的场景。

相反,这个人仿佛更活跃了,越来越聪明了,说一不二,开口事成。

这是怎么回事?

原因就在于我们所处的语境,领导的话是话,下属的话不是话,可以轻易否定,随意批判。

当然,也有下属顺水推舟,干脆闭了嘴的,三句话不离“我请示下领导,这事儿听领导的”。

传声筒当的恨不得隐身就好了。(也说明在体制内混出精了)

这写算现代版体制内现形记吧~


end



本站原创文章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