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那么多人考上公务员后一两年后就想辞职?

突然觉得,我这个答案倒是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。

想辞职的原因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来概括:

“看山是山、看山不是山、看山还是山”

我简单说下这里面的逻辑(避免长篇赘述):

一开始,你觉得某个事物真特娘的棒,你很憧憬,你强烈的想要得到~(看山是山)

后来,你终于得到了。

玩儿了一段时间你发现,不对,这里面的坑太多了,绝对没想的那么好,你甚至想要丢弃了。

你吃了很多亏,甚至差点栽进去就出不来了。(看山不是山)

好在,痛定思痛后你抗下来了,并且领悟了里面的门道,掌握了里面的小九九。

于是,你适当调整战略战术,利益最大化的生存。

某一天,当你回过头、静下心,再来回顾历程、评估得失。

你发现,这东西虽然问题很多,但终究还是不错的。

你的心态、能力、见识均已成长,所以最后你辩证的进行了看待,给予了公正的评价。(看山还是山)

这个过程,就是“看山是山、看山不是山、看山还是山”。


当然,结合主题,我当然是要把这个道理套入体制内,给大家再详细解说一遍的。

谁叫咱是体制内命运共同体呢~

第一阶段,看山是山

你七舅姥爷的儿子考上了公务员,据说婚恋竞争力从尾部10%直窜头部10%。

你大姨妈的女儿在事业单位当了个小头目,以前羞羞嗒嗒的姑娘,现在大气谦成,一付领导做派。

还有你远方表叔很早就去了东部大城市当了公检法司的公务员,据说收入还是可观的,可以贷款买得起房、相夫教子的。

尚在家里蹲的你,很憧憬。

你开始关注体制内,开始关心各地招考信息,甚至开始买书、报班、报名,你要上岸。

上了岸,至少可以旱涝保收、此生无忧。

上了岸,也许还有机会出仕入相,上了一辈子的儒家语文课,自己终于也要走上这条路了。


第二阶段,看山不是山

你考上了。

你进了某县、某局、某单位。

你实习期(一年)第一个月工资到手3500块,还没有隔壁村砌墙的张三工资高。

somthing wrong?

领导叫你坐窗口,负责办理审核发放补贴。

你当了一辈子老百姓,可当你第一次接待老百姓的时候,你居然慌了!?

来了一个二流子一样的人,你给他填单子的时候,他骂骂咧咧,狠狠地拍了桌子,还用笔扔你。

你瑟瑟发抖,还不敢叫板。

下班了,你以为终于可以忘却这一切的时候。副科长给你一个任务:写一篇党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方案、汇报或总结。可你明明不是党员。

想秃头一夜交上去的东西,结果被一文不值得打回来。

一年后,你转正了,收入7000多。

再一转眼,五年了,你还是科员,你还坐在那个窗口,你的工资只涨了不到一千块。

你依然想努力,可公务员早已不是你所憧憬的那个公务员了。

这时,有人在网上问“公务员收入怎么样?”

你义愤填膺得回答到:

谁特么说公务员收入高的,一个月7000多,远比不过同级毕业的大学同学。

而且,他们直接轻轻松松进了企业,你却辛辛苦苦考了三年,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进到了体制。

还有人问“公务员究竟忙不忙?”

你义愤填膺得说:

怎么不忙,上班顶在窗口,每天被人指着鼻子骂。下班了还被小领导加私活儿,写着毫无成就感的东西,仕途却依然无望。

好不容易和同学们聚会吃饭,别人大谈股市房产投资,从天使轮聊到上市,从新能源聊到移动互联网。

哪怕再没建树的,也能聊聊前台妹妹的大长腿,说说约出去吃了几次饭。

而你,聊窗口老百姓吵架?聊写党建责任制报告?聊你们科几个人?你有没有机会当副科长?

朋友们,倒也不光是钱的问题,而是你out了!

只有聊回学校的青葱岁月和吃鸡王者,你们才重新找到了些共同点。

你心里的某个点终于开始崩了:

公务员真谈不上有什么好,谈钱钱不多,关键还没有成长性(每年能加100块),风云变化、精彩纷呈的商业世界与你无关。

谈权权没有,官员“说一不二、企业尽肆围猎”的场景从没在你的世界里发生过,权钱交易的影子也没有,更妄论权色交易了。

最难受的,是你对领导已经忍无可忍,真想跟他吵一架。可你未来能不能升副科的前途全在他的手里。

即便连副科长你也不敢得罪,万一他在领导那里给你穿小鞋怎么办。

更糟心的是,邻座的李四似乎比你更讨喜,万一他先提了级,你岂不是要向他汇报工作了?还有可能要被压一辈子。

明明他还比你晚进来一年。

难道你要以科员的身份终老,难道你就是这么没出息的一个人,当初接到上岸通知时的兴奋之情呢?

体制真是个坑,这下算是彻底掉坑里了。。。

老子特么不干了。(完美点题)


第三阶段,看山还是山

终于,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大放厥词的技术官僚和他的“浪漫谈”,终于有了一个契机,开始冷静的回朔一下自己的体制人生,开始思考自己一路走来的得失。

首先发现,一个只要不犯法就无论如何也不会下岗的岗位,是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体制外职场经验几乎都无法套用的。

这里的时空是些些扭曲的。

你能适应扭曲时空下的生活吗?

当张三靠砌墙月入八千的时候,你能不能大摇大摆的申请公休去欧洲旅游,回来给领导发一大块巧克力?

然后,在网上写出一大篇欧洲游攻略,拍上若干视频,获得几万点赞,甚至有人为此关注了你的抖音。

你是干部啊,你的思维不能局限于和张三比拼砌墙的收入啊。

况且,你这个月连公休带请假休了一个多礼拜,你的收入依然是八千,纹丝不动。

更不要说疫情后,你继续拿着八千的收入,进社区为国家防疫贡献力量,而张三已经在家里蹲、吃老本了。

其次,你发现那个拽拽的副科长,其实工资只比你多了五百块。

你发现,他其实也只是个迷茫的套中人而已。

当你真的怼他“对不起,我不是党员写不来党建文章”,或者不管质量随便5分钟上网找一篇给他的时候,他其实拿你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当他试图威胁你仕途的时候,你千万不要顶撞他说什么“老子不想升职了!”

而是,把你欧洲游带来的巧克力给他,告诉他这块巧克力是你单独为他买的,告诉他你很崇拜他,希望他以后多照顾你,有机会一定为你说好话。

然后他就迷惑了,什么情况?

此时你记得把另一块巧克力交给正科长,甚至副局长,并说出同样的话。

看清楚那个动口不动心、挺摸不动气、用嘴就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氛围,然后记住你的核心价值,8000块钱一个月。

找寻那个真正的自己,做八千块钱的事,不偏不倚、不多不少,稳稳当当、平平静静。

找到那个平衡点后,把心态调整到最佳。

最后,就等着发现它的优点了。

当你彻底“放下”之后,你发现不加班,一点儿屁事也没有。

当有领导针对你的时候,一通情话和一大块巧克力就把水给搅混了,搅混了之后照样不加班。

接着,你会发现和996的同学们相比,你有着一个巨大的靠山,你饿不死零风险的心态是他们难以企及的。

任何时候、任何问题你都可以淡淡说一句:哦,那没什么。

然后,你又有着大量的时间。

怎么利用这些时间,是你成败的关键。

你是用这点时间从硕士读到博士?还是从英语学到阿拉伯语?或者从会计读到建筑?都没人能拦着你。

兴许还得说一句,这人有点上进。

当然,我不是真的要让你读博士,我只是想说,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与企业市场相比,你有时间,有精力,有能力,有基础,还有一份稳定到死的职业背书。

你啥都可以干。(只要别犯法,别违纪)

当然,很多人一谈到这个问题,就会钻牛角尖,就会追问能兼职吗?能挣外快吗?

实际上,这是思维没转过来。

你一公务员,兼职是违规的,挣外快也风险巨大。

既然你已经进了体制,在一个旱涝保收、不动如山的制度面前,金钱早已不应该是你奋斗的标的。

钱学森回国后挣了很多钱吗?可他是万民敬仰的国之栋梁。

当个博士研究世间万物行不行,做个大V成意见领袖行不行,写一部巨作旷世奇天行不行?

再不济养两条名贵的狗生一大堆名贵的小狗行不行?

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透彻,成为专家大拿,甚至创造出价值,才是你应该做的。

这种种机会,你的同学未必有,也许只有你具备这样的条件。

等你有朝一日成为了领域的权威,我也可以告诉你,钱必然也是会有的。

当了公务员,就不要再想着去挣额外的苦力钱、劳力钱,要想着怎么增长自己的见识、提升自己的能力、创造自己的价值。

别人向钱看,短期内比你有成就感,可他也会被钱绊住手脚。

而一个不向着钱看齐的你,只要坚持精进,你会达到自己难以想象的高度。

这是体制内人独有的进击之路。


然后,这些能力和价值只要够强,只要你愿意,依然可以转化为金钱。

即使转化不了,也不代表你失败,你已经体验了自己的人生,你在某个领域已经强于了一般人,你的心态和追求都是健康的。

(曾有一位我的咨询者告诉我,在一个不佳的氛围中她一度抑郁了。我开导了她,这也成为了我必须强调心态健康的原因。)

退一万步,上了同学的饭桌,他们谈投资,你也可以谈自己的领域实践,这不就是生活么?

最后,历经千帆,假如你发现自己还是过于平庸、一事无成,折腾啥玩儿样儿都不行。

那我可得告诉你了,得亏你是在体制内,要是在外面接受鞭打,你早就完蛋了,你只会混得更惨。

那你还痛苦纠结个屁啊,你应该庆幸,庆幸当年选择了体制内。

当潮水退尽,你至少还穿着一身制服。

这时候,再看那座山,有泥泞、有崎岖、有荆棘,但它还是壮美、秀丽、温柔的。

看山,终于还是那山了。


故事的结尾,我会最后举一个例子,侧面佐证,不一定完全恰当。

(这也是一位朋友咨询我时,我突然想到的)

你去问一个升职无望,苦逼拉萨的年轻公务员,问他想不想退休?

大多数年轻人会回答你:想~

可你真去他单位看看,你会发现他们单位好几个退休的老同志居然还在返聘?

这就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了。

难道是这几位老同志特别缺钱?

未必,有的人家里生活条件不错的。

是不是那一代人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?

也未必,不干活、享受生活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,干了一辈子的老同志也不例外。

那会不会是老同志工作太久了,现在不需要工作了他不适应?

貌似有点道理,但我问,你差不多二十年如一日寒窗苦读,有朝一日抛却书本不再读书,你会不会哭喊着跟我说你不适应?

估计都偷着乐了,哪有不舒服的道理?

所以,只有一个理由:

临退和退休老同志,实质上已经逐渐达到了我所说的那个“看山还是山”的平衡状态。

他经历过各种欲望、失望,经历过各种挣扎和煎熬,知道体制的各种缺点、优点。

但历经起起伏伏、终于随着年龄而彻悟后,发现,只要把准脉搏、轻装上阵、顺势而为之后,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。

所以,有一些想明白的人,才会要求返聘。

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让我身在此山中吧~

老同志在退休的那一天“悟道”了,那么,你能不能早个十年二十年领悟呢?

(不是叫你直接以退休人员自居,也不是让刚进单位的年轻同志就放弃奋斗,不要非黑即白~)


我想,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,并且多说了不少。

完毕。


本站原创文章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