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经是个“时间穷人”。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却总觉得一事无成。
直到我遇见了《奇特的一生》,这本书像一记重锤,砸碎了我对时间的固有认知。
原来,时间不是不够用,而是我们从未真正“看见”它。
01
初遇柳比歇夫:一个“时间疯子”的震撼
第一次翻开《奇特的一生》,我就被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震撼了。这位苏联科学家,用了56年的时间,精确记录了自己每一天的时间花费。是的,每一天,每一分钟,甚至每一秒。他像一个时间的“会计师”,把时间当作最宝贵的资产,一分一毫都不浪费。
起初,我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——谁会这么“变态”地记录时间?
但越往下读,我越发现,柳比歇夫不是疯子,而是一个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。他的方法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。
02
我的尝试:从记录时间开始
受到柳比歇夫的启发,我决定尝试他的时间统计法。第一天,我下载了一个时间记录APP,开始记录自己的一天。早上8点到9点:刷手机;9点到10点:开会;10点到12点:写稿……一天下来,我惊讶地发现,原来我每天有将近3小时的时间花在了无意义的刷手机上!
这种“看见”时间的感觉,既让人兴奋,又让人羞愧。兴奋的是,我终于知道自己把时间花在了哪里;羞愧的是,我居然浪费了这么多时间。
03
时间记录的魔力:从混乱到清晰
坚持记录一周后,我开始发现一些规律。比如,我每天的高效工作时间其实只有4小时左右,其余时间要么被琐事打断,要么被拖延症吞噬。于是,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: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高效时段,把刷手机的时间压缩到30分钟以内。
渐渐地,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条理。我不再盲目地忙碌,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为什么要做。这种掌控感,让我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04
时间管理的核心:目标与反思
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之所以有效,不仅在于记录,更在于目标导向和持续反思。他每年都会制定明确的目标,并根据时间记录不断调整计划。这种“目标-记录-反思-优化”的循环,让他的人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
我也开始尝试这种方法。每周日晚上,我会花半小时复盘过去一周的时间记录,看看哪些目标完成了,哪些没有完成,原因是什么。然后,我会根据复盘结果调整下周的计划。这种持续的反思和优化,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。
05
时间管理的终极意义: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
时间管理的终极目的,不是把自己变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,而是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。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,不仅因为他高效利用了时间,更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我问自己: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是每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,还是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?是随波逐流地生活,还是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?这些问题,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。
《奇特的一生》彻底改变了我对时间的看法。它让我明白,时间不是敌人,而是朋友。只要我们愿意“看见”它、记录它、反思它,就能真正掌控它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曾经被时间追着跑,不妨读读这本书。它会让你明白,时间管理的终极秘密,其实就藏在你的手中。
06
一点书摘和感想
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: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,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。当然,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。在我们的时代,宁静安谧是奇货。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–只要保持安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。他从不去追求宽敞的住宅,别墅,汽车,名画和富丽堂皇的家具–也就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排场和惬意的生活,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他们心目中的宁静安谧的概念。
他经常有机会获得这些舒适的条件,倒也不必特别费什么劲。譬如说,也不必做什么让步。不时,有一些较高的学术方面的职位空缺。很可能,微微使点劲,他就可以晋升。但他不要这些东西。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,他都不要。倒不是他故作清高,他就是不需要很多大家公认为必须的东西。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宅,成套的陈设,精致的装饰品,甚至他们那里的每一个门把手都呕尽了人们的心血。他要看到这一切,肯定会惊讶的重复某位哲学家的一句话:“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!”
这就是自由。他无拘无束。
但他周围的人,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拥有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。他周围的人是普通人,他们不能满足于他认为已经足够了的那点物质条件。他经常没有空暇,他像童话中那个老在那儿磨啊磨啊不断摸出盐来的小石磨–没完没了的工作,这使他们很痛苦。
—-我以为,人类终不得自由。大凡有追求,便不得自由。大凡有追求,就始终有根绳子。
区别在于这份不自由,对于我们而言是“牵引”还是“束缚”。
区别在于物质追求像色彩斑斓像满园各色的花,你摘下一朵又望向另外一朵,你总会有些时刻彷徨四顾。你跟那根绳子较劲,在有限的活动范围里摘你眼里可见的想要的花。
区别在于精神追求像远方迷雾里的灯塔,你寻找着抵达它的路,你不断不断,一点点靠近它,你总会有迷路沮丧的时刻,但你抬起头,它一直在那儿。你知道那根绳子的另一端就在那里,它将你指引到那里。
所以,虽然我并没觉得精神追求就比物质追求高级。但精神追求无疑于我们而言更有利,一来精神满足的半衰期比物质满足的半衰期长,二来锚定一处建沙堡远比遍地随意堆沙包要实在。
大多数人对时间都持有自己的态度,各不相同,而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。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,他摆脱了赶过别人,夺取第一,超越什么,获得什么的愿望。他热爱时间,珍惜时间,不是把它当作工具,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。他对时间十分虔诚,同时又体贴入微,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。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,不是时针的转动,而像是个道德概念。
他对时间就像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。“消磨时间”—这是不可能出现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,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。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,认识事物的时间,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。他对时间满心崇敬。
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而匀称,使人为之惊叹不已。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,在漫长的岁月里,没有丝毫模糊之处,也没有禁区。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地度过一生—这是罕见的事。
–—知道什么可以伴你一生么?只有两样东西:时间和自己。有意思的是,这两样东西都捉摸不到。你以为你是自己? 不是的,自己是一座冰山,你只看得见水面之上而已,大部分的你自己,都藏在你的潜意识里。
要过好这一生,我一直觉得,要和真正与自己相伴一生的这两样东西好好相处。感知它们,并抱有敬意。
【作者徐默远,混迹职场多年的理工男,践行知行合一,每天必做三件事,读书、写作和健身,2025年用一整年时间在公众号写成长笔记,关注我,一起提升认知。个人公众号「 徐默远的成长笔记」,ID:Xu_MoYuan】
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跋涉,进步是坚韧不拔的攀登,觉醒是灵魂深处的破晓。
关注我,陪你在成长、进步与觉醒的旅程中,且歌且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