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先“扒皮”,再吃肉——5分钟预读法
别急着从第一页开始!
- 看封面/封底
出版社推荐语往往藏着核心卖点(比如《认知觉醒》封底直接写“一个人的觉醒始于认知”)。 - 扫目录
用笔圈出你最感兴趣的3个章节(比如我读《纳瓦尔宝典》时直奔“财富篇”)。 - 翻结尾
很多书最后一章会总结核心观点(社科类书籍尤其明显)。
→ 预读完成后,你会建立“问题清单”:这本书到底要解决我的什么问题?
2. 学会“跳着吃鱼”——三遍筛选法
第一遍:2倍速扫读
用指尖或笔尖快速划过文字,重点关注:
章节开头/结尾的总结句 加粗、变色、带编号的段落 案例前后的结论句(比如“由此可见”“因此”)
→ 目标:20分钟内标记出20%的关键内容
第二遍:正常速度精读标记部分
遇到难懂的概念,直接看案例(比如《影响力》中的“社会认同原理”看商场排队托儿的例子就懂了)。 - 自问
这个观点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?有没有反常识的地方?
第三遍:只读“啊哈时刻”
复盘让你拍大腿/记笔记的部分(比如我读《掌控习惯》时,重点复读了“习惯叠加公式”)。
3. 杀死“回读强迫症”——用工具戒掉坏习惯
- 遮挡法
用A4纸盖住已读部分,逼自己向前看(亲测阅读速度提升30%)。 - APP辅助
像“快读”这类APP能强制滚动文字,避免视线乱飘。 - 3秒原则
遇到不懂的句子,数3秒还想不通就跳过(后续结合上下文可能自然理解)。
4. 非虚构书的“偷懒公式”
直接翻到这些地方,能省50%时间:
- 核心章节
一般位于全书60%-80%位置(作者铺垫够了才开始甩干货)。 - 章节小结
很多书每章结尾有“本章要点”(比如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)。 - 参考文献
高频引用的书/论文,往往是该领域的底层逻辑(适合深度学习者)。
5. 用“暴力输出”对抗遗忘
读完立刻做这三件事,记忆率提升80%:
- 一句话概括
在书扉页写:“这本书其实就在说______”(比如《金字塔原理》=“结论先行,以上统下”)。 - 建立行动清单
摘出3个马上能用的方法(比如读完《原子习惯》,我立刻设置了“每天写50字”的微习惯)。 - 讲给别人听
用微信语音给朋友发60秒解说(说不清楚的部分,就是你没真正理解的内容)。
重要提醒:不是所有书都值得快读
- 快读适合
工具书、方法论、信息类书籍 - 必须慢读
哲学经典、文学作品、专业教材
(比如读《百年孤独》快进到结局,等于喝珍珠奶茶只吃珍珠)
最后送你一个私藏心法:
“快速阅读的真正目的,不是读更多书,而是更快找到那本值得你慢慢读的书。”
试试明天用这个方法读一本一直想读的书,你会发现:原来读书真的可以又快又爽。
(需要具体某类书籍的快读技巧,可以留言告诉我~)
【作者徐默远,混迹职场多年的理工男,践行知行合一,每天必做三件事,读书、写作和健身,2025年用一整年时间在公众号写成长笔记,关注我,一起提升认知。个人公众号「 徐默远的成长笔记」,ID:Xu_MoYuan】
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跋涉,进步是坚韧不拔的攀登,觉醒是灵魂深处的破晓。
关注我,陪你在成长、进步与觉醒的旅程中,且歌且行。